卷五
余讀《魏氏雜編》,見真宗時公卿大夫慰國哀、登極往還書,蓋大臣同憂戚,宜有慶弔。往在南都,奉神宗諱,見蘇尚書作路發運帖,莫知當慰與否也,相與商論,竟復中輟。乃知前輩禮法猶在,而近世士大夫之寡聞也,因錄之。寇侍郎《慰書》曰:「伏以大行皇帝,奄棄萬邦,天下臣子,畢同號慕。昔同華綴,俱受異恩。攀靈馭以無由,望天顏而永訣。方纏悲緒,遽捧臺函。摧咽之誠,倍萬常品。」《賀書》曰:「伏以聖人出震,大明初耀於四方;王澤如春,普慶載頒於九有。凡在照臨之下,畢同歡抃之心。侍郎久滯外藩,已成美政。廊廟佇徵於舊德,雲雷始洽於新恩。未果馳誠,先蒙飛翰。感銘欣慰,無以喻名。」
夏英公家中風方,父子屢中輒愈。
鱁魚,大魚白也,今謂之魶子[92]。
王學士逵妻某氏,妾常辱之,愬於逵,不受,亦不校也。或問之[93],曰:「彼將去矣,不必校也。」已而逵怒,逐之,某盡歸其裝,一家皆諫止之,曰:「此自彼有,吾何與焉?然亦非彼所有也。」妾遇盜,盡亡其資。嘗語家人:「今夕甘露下,使以器取之。」又謂逵曰:「新婦妾某日當死,以後事屬公[94]。」皆然。
仁宗四時衣夾,冬不御鑪,夏不御扇。
太祖為太原鎮將,舍縣人李媼家,媼事之謹。他日訪其家,媼則死矣,得其子,以為御廚使,久之不遷,求去。太祖曰[95]:「以爾才地,御廚使其可得邪?爵祿以待賢能,而私故人,使我媿見士大夫,而爾意猶不滿邪?」
太祖閱蜀宮畫圖,問其所用,曰:「以奉人主爾。」太祖曰:「獨覽孰若使眾觀邪!」於是以賜東華門外茶肆。
太祖不以法吏為獄官,畏其遷情而就法也[96]。
王荊公嫁女蔡氏,慈壽宮賜珠褥,直數十萬。
前世陋儒,謂秦璽所在為正統,故契丹自謂得傳國璽,欲以歸太祖,太祖不受,曰:「吾無秦璽,不害為國。且亡國之餘,又何足貴乎!」契丹畏服。
嘉祐之末,宴二府、兩制、三館於羣玉殿,御書飛白以徧賜之。蔡襄、王珪同為學士,襄有書名,而仁宗使珪題所賜,兩人各自得也。
大宗不豫,呂正惠公宿西省,內侍都知王某夜叩省門,以喪訃告,且問所立。於時長子楚王以疾廢,真宗次為太子,諸子王者五人。公曰:「此何語?內侍欲斬邪?預立太子,正為此爾,且吾奉手詔,可取視也。」王既入,公遽闔戶鏁之而去。真宗既立,還而出之。
大宗數私謂正惠公:「日與太子問起居。」既崩,奉太子至福寧庭中,而先登御榻,解衣視之而降,揖太子以登,遂即位。
張忠定公令崇陽,民以茶為業,公曰:「茶利厚,官將取之,不若早自異也。」命拔茶而植桑,民以為苦。其後榷茶,他縣皆失業,而崇陽之桑皆已成,其為絹而北者歲百萬匹,其富至今。始,令下,惟通樂一鄉不變,其後別自為縣,民亦貧至今也。
韓魏公屢薦歐陽公,而仁宗不用。他日復薦之曰:「韓愈,唐之名士,天下望以為相,而竟不用。使愈為之,未必有補於唐,而談者至今以為謗。歐陽修,今之韓愈也,而陛下不用,臣恐後人如唐[97],謗必及國,不特臣輩而已,陛下何惜不一試之以曉天下後世也?」上從之。
葉表為句容令,縣有盜,改置社稷而盜止。下邳故多盜,近歲遷社稷於南山之上,盜亦衰息。
司馬溫公云:仁宗崩,有司用乾興故事,羣臣布四脚加冠,於是時莫識其制,以幅巾幕首,破其後為四脚。其後鄭毅夫讀《續事始》云:「三代黔首,以皂絹裹髮,周武帝裁為四脚,名以幞頭,馬周請重繫前脚。蓋布四脚脚皆後垂如周制,遇暑則繫其前脚如唐制。」英宗崩[98],宋次道誤為布幞頭,有司遂用民間幕喪之服[99],以今漆紗幞頭去其鐵脚而布裹之[100],前繫後垂而不可加冠,壞之而冠。幞頭之失,自次道始也。余謂四脚加冠[101],今士大夫喪冠是也,大布之冠古也[102],四脚今也,於禮為繁矣。
蕭賈竇氏兄弟同利,伯治要,仲治繁,季為士,逸飲無度,伯薄之,給與有限,仲數私為償其費,季德之,相親睦。伯既卒,仲之子復為士,游學京師,季始疑之:「彼能欺其兄而私我也,惡知其不欺我而私其子!」數以詆仲,仲實不私也,而無以自明,季終疑之,相與如仇。嗟乎!不慎其始,卒以相詆。
《爾雅》:「哉,始也。」注云:「《尚書》曰:『三月哉生魄。』」《釋文》云:「亦作裁。」疏云:「古文作才,以聲近借為哉始之哉也。」余按《說文》:「才,草木之初生也。」「哉,言之間也。」當作才,非借也。又按《集韻》云:「繒一入色曰纔。」借作才非是。
無為軍巢縣拓皋鎮永寧院,有雀棲於庭松,累日不去,遣取視之,已立化矣。盛夏極暑,經涉月餘,形質不壞,軒喙鼓翼,有騰翥之狀。
阿井在陽穀縣故東阿城中,惟二井甘水也,相傳秤之比他水重爾。
廣濟衙門之上有石榴木,相傳久矣。元豐末枯死,既而軍廢為縣;元祐初復生,而軍復[103]。
教坊之樂以不齊,凡樂作不偕作,止不偕止,以先後次第而起止,故婉而長,然亦未始不齊也。余於此得為政之法焉。
蜀中有小車,獨推,載八石,前如牛頭;又有大車,用四人推,載十石。蓋木牛流馬也。
中秋陰暗,天下如一,中秋無月,則兔不孕,蚌不胎,蕎麥不實。兔望月而孕,蚌望月而胎,蕎麥得月而秀。世兔皆雌,惟月兔雄爾,故望月而孕。
蜀稻先蒸而後炒,謂之「火米」,可以久積,以地潤故也。蒸用大木[104],空中為甑,盛數石[105],炒用石板為釜,凡數十石。
油、絹、紙、石灰、麥糠、馬矢糞草皆能出火。
廬州有坐化猫,峽中有坐化胡孫,李公擇家有坐化蛇,唐有鸚鵡舍利。
鄭州陽穀,自國初已來,不訴災傷。
漢州德陽及峽中定軍山皆有八陣圖,定軍山下土堆也[106]。
王師初伐蜀,李昊、范仁恕勸後主不拒而降,不聽。雍則仁恕之後也。
某官杜子民言:「大陸,今黎陽是也;自此而西北降水,疑安陽河是也。」大陸,邢州鉅鹿泊也,過此為九河。父老言,九河者正流分為支流,同為逆河者,為潮水所逆,行十餘里,邊海又有潮河,自西山來,經塘泊。
李相昉在周朝知開封府,人望已歸太祖,而昉獨不附。王師入京,昉又獨不朝,貶道州司馬。昉步行日十數里,監者中人問其故,曰:「須後命爾。」上聞之,詔乘馬,乃買驢而去。三歲,徙延州別駕。在延州為生業以老,三歲當徙,昉不願內徙。後二年,宰相薦其可大用,召判兵部。昉五辭,行至長安,移疾六十日,中使促之行,至洛陽,又移疾三十口而後行。既至,上勞之,昉曰:「臣前日知事周而已,今以事周之心事陛下。」上大喜,曰:「宰相不謬薦人。」
《詩》云:「惟寡婦之笱。」寡婦乃用笱爾,古之漁笱,亦有制也。
陳恕領春官,以王文正為舉首,歲中,拔劉子儀於常選,自云:「吾得二俊,名世才世。」是不媿於知人。楊文公以為然,謂王揚休山立,宗廟器也。
嘉州舊產紫竹、楠、榴、櫻木等,仕於蜀者,競釆之以為器,人甚苦之,吳中復作《嘉陽四詠》詩以悼之。
章氏之先起家為將,為王氏守北邊,號太傅,其妻連氏[107],封郡君。太傅嘗因事欲斬兩卒,郡君苦救之不得,乃陰縱之。兩卒奔江南,皆為將。閩之亂也,李氏使兩卒將而攻之,太傅已卒,其子守之,兩卒使人諭郡君言「城旦暮當破,郡君無憂也」。郡君報曰:「爾全我一家何濟?不若完此一城。」兩將許之,諭使降,卒完一城。此其所以有後也。
世以癩疾鼻陷為死證,劉貢父晚有此疾,又嘗坐和蘇子瞻詩罰金。元祐中,同為從官,貢父曰:「前於曹州,有盜夜入人家,室無物,但有書數卷爾。盜忌空還,取一卷而去,乃舉子所著五七言也。就庫家質之,主人喜事,好其詩不舍手。明日盜敗,吏取其書,主人賂吏而私錄之,吏督之急,且問其故,曰:『吾愛其語,將和之也。』吏曰:「賊詩不中和他[108]。』」子瞻亦曰:「少壯讀書,頗知故事。孔子嘗出,顏、仲二子行而過市,而卒遇其師,子路趫捷,躍而升木,顏淵懦緩,顧無所之,就市中刑人所經幢避之,所謂『石幢子』者。既去,市人以賢者所至,不可復以故名,遂共謂『避孔塔』。」坐者絕倒。
魯直為禮部試官,或以柳枝來,有法官曰:「漏泄春光有柳條。」魯直曰:「榆條準此。」蓋律語有「餘條準此」也。一坐大哄,而文吏共深恨之。
閩中諸縣,多至十萬戶,堅忍喜訟,號難治,邵武其尤者。自國初迄今,有四令:張鄧公、杜宗會,其二人則忘之矣。宗會澶人。
趙普請繕都城,太祖不可,曰:「使寇至此,其誰駐足乎?」
王師既平蜀,詔昶赴闕,曹武肅王密奏曰:「孟昶王蜀三十年,而蜀道千餘里,請族孟氏而赦其臣,以防變。」太祖批其後曰:「你好雀兒腸肚。」
蜀平,二曹、潘美自蜀還,既對,太祖為內燕,惟三將與秦、晉兩王爾。既入,乃福寧殿,席地而坐,陳彘肉、白熟[109],情意款狎,酒終設飯。三將皆曰:「朝廷事力寡薄,致陛下燕設不豐。」上曰:「豈止寡薄,此飯乃乞來。」三將莫測,曰:「近從江南乞此米也。」
秘閣畫有梁文瓚《五星二十八宿圖》,李公麟謂不減吳生婦女[110],疑蜀手也。
諺曰[111]:「黃(酓鳥)口噤,蕎麥斗金。」夏中候黃(酓鳥)不鳴,則蕎麥可廣種也;八月一日雨,則角田不熟。角田,豆也。角者,莢之訛也。
[92] 「鱁魚大魚白也今謂之魶子」,《學海》本此條作:「鱁,細魚,大者長丈餘,《爾雅》鱀是鱁。」按:《爾雅˙釋魚》「鱀是鱁」下注文有「胎生,健啖細魚,大者長丈餘」等語,《學海》本顯有脫誤。又馬本此條作:「{左魚右遂}魚,大魚白也,今謂之納子。」《寶顏》惟「{左魚右遂}」作「鱁」。疑《學海》本之祖本此條已殘損,後人以《爾雅》文添注之,而又脫訛。
[93] 「問之」,《學海》本作「間之」。
[94] 「屬公」,《學海》本作「累公」;文淵閣本作「累驗」,則驗字屬下讀。
[95] 「太祖曰」,原誤作另條,據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等改正。
[96] 「遷情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作「迂情」。
[97] 「後人如唐」,《言行錄》卷一作「後之談者」。
[98] 「英宗崩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自此作另條。
[99] 「幕喪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作「布喪」。
[100] 「令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作「金」。
[101] 「加冠」,原作「皆冠」,據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改。
[102] 「大布」,《學海》本作「夫古」,馬本、文淵閣本作「夫布」,馬本何焯校改為「大布」。
[103] 「而軍復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卷三終於此。
[104] 「大木」,原作「大水」,文淵閣本同,據《學海》等本改。
[105] 「盛數石」,「石」字原脫,據《學海》、文淵閣等本補。
[106] 「定軍山下土堆也」,文淵閣本七字為小字注文。
[107] 「連氏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、馬本均作「練氏」,宋葉夢得《石林燕語》卷十紀此亦作「練氏」。
[108] 「和他」,《學海》、馬本均作「和也」,馬本何焯校改作「和他」,《寶顏》亦作「和他」。
[109] 「白熟」,《學海》本作「欠熟」,文淵閣本作「斗酒」;馬本作「白魚」,馬本何焯校改作「白熟」。作「斗酒」似稍勝。
[110] 「吳生婦女」,《學海》本作「吳道子」。
[111] 「諺曰」,《學海》、文淵閣本、《寶顏》本作「潁諺曰」。